与其说了解陕西铙钋的历史,不如说我们来看看它的起源和结构部分的更加有趣哦,请看下文:

早在宋代,我国出现了一种与钹十分相似的乐器——铙。宋代马端临《文献通考》载:“铜 铙,浮屠氏所用浮沤,器小而声清,世俗称之铙,其名虽与四金之铙同,其实异。”宋陈旸《乐书》中也同样记载铜铙。浮屠,梵文佛陀之译名。由此可知,铙较初用于佛教音乐,它与我国商代似铃无舌、有柄立置的铙同名异器,并从宋代起就已并存。据《宋史·仪卫志》 和《辽史·乐志》载,北宋和辽时,铙已在宫廷仪仗中用于鼓吹乐。关于铙的形制,清《钦定大清会典》载:“铙,范铜为之,左右合击,面径一尺二寸,中隆起……径二寸四分五厘。”宋代以来,铙一直用于宫廷和民间,在鼓吹乐、吹打乐、锣鼓乐和佛教、道教音乐中,都是离不开的体鸣乐器。
铙的构造与钹相像,为一钵形金属体,用响铜制成,中部隆起部分似帽,帽根向内凹进 ,铙面较薄并呈弧形,边部翘起,帽是铙的固定点,帽顶中心钻孔系以绸布,以便用手持握,两面为一副(图56),相击而发音。铙与钹的区别是:铙面薄而翘,帽小而顶平,帽径约当 全径的1/5~1/4;钹面厚而平,碗大而顶圆,碗径约当全径的1/2。故民间将碗大的称钹,帽小的称铙,大小相同的铙与钹,铙音低于钹而余音较长。铙有大铙和中铙之分,规格较多,各地大小不一。铙的制作与钹相同,要经过配料熔炼、锻打成型和冷砸剪边,较后在帽项 钻孔系以绸布完成。铙的音色、音量和传远度,取决于响铜成分、面积、厚薄、边沿部分的弧度和帽的大小。鉴别铙的优劣,以铙面光洁、弧度适度、圆度准确、边缘厚度一致为佳,中间的帽形大小和两面的音高也要相同。
以上的文章,杨凌新声铜鼓乐器有限公司小编就给大家讲述到这个地方,感谢大家的阅读,假如你也有这方面的需求的话欢迎您随时登录我公司的网址,我们会不定的在网站上面发布关于这方面的文章与大家共享!